作为影视公司主理人,深知这场针对“主理人”的群嘲风暴,表面是称谓的污名化,实则揭示了消费市场对身份标签泡沫化、价值承诺空心化的集体觉醒。它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服务业本质的回归需求——而影视行业的主理人模式,同样需从中警惕与反思。
一、现象本质:消费者反感的不是“主理人”,而是标签背后的“伪价值”
- 镀金标签 vs 服务缺位
消费者反感的是“主理人”身份被滥用为抬高溢价的工具,而非专业能力的象征。例如咖啡店主理人标榜“海外留学”“艺术审美”,却连咖啡豆烘焙曲线都说不清;影视行业若有人以“独立电影主理人”自居,作品却空洞苍白,同样会遭市场反噬。
影视行业映射:若主理人沉迷于电影节头衔、小众审美包装,却忽视叙事基本功或观众共鸣,便是同类陷阱。 - 规则霸权 vs 用户体验
被吐槽的主理人店铺常设“非会员禁入”“禁止拍照”等阶级区隔规则,这与影视圈某些“故作高深”的创作逻辑相似——用术语堆砌(如“后现代解构”“元叙事”)制造认知壁垒,将观众不理解归咎于“缺乏素养”。 - 身份通胀 vs 专业稀缺
“主理人”从潮牌灵魂人物沦为“煎饼摊主理人”的戏谑梗,本质是称谓通货膨胀。影视行业亦如此:若人人都可自称“内容主理人”,却无扎实作品支撑,标签终将失信。
二、影视主理人的特殊性:创作与商业的平衡更脆弱
- 艺术属性≠服务豁免权
咖啡店主理人以“艺术审美”鄙视顾客味觉,类似影视主理人以“作者性”否定大众需求。但影视本质是大众艺术,若主理人仅服务于自我表达,拒绝与观众对话,便违背行业根基。 - 溢价逻辑需真实价值支撑
一杯88元咖啡需风味确胜连锁品牌,一部文艺片的高票价也需情感或美学突破。主理人模式的核心是“信任溢价”,而信任崩塌往往始于过度包装——例如标榜“社会隐喻”的影片,内核却是陈词滥调。
三、破局之道:做“祛魅时代”的价值型主理人
- 让作品成为唯一名片
如上海那些凌晨四点烘焙咖啡豆的主理人,用专业赢得回头客;影视主理人更需回归创作本身——用镜头语言代替头衔语言。是枝裕和从未自称“家庭伦理片主理人”,但《小偷家族》自证其人文关怀的高度。 - 主理“人”,而非“神设”
消费者抵制的是居高临下的“审美霸凌”。影视主理人需:
- 以服务心态创作:像社区咖啡馆记录“熟客多糖少冰”般,洞察观众情绪需求;
- 破除双标:对影评人、普通观众一视同仁,拒绝“看懂是知音,看不懂是庸众”的傲慢。
- 拥抱对话而非圈地自嗨
网友用“呼叫服务员”反击咖啡店主理人,恰是渴望平等对话的隐喻。影视主理人可学习“奈飞模式”:通过用户数据迭代内容(如《鱿鱼游戏》的全球本地化),让创作成为双向奔赴。
四、主理人价值的再定义:从个人光环到生态共建者
真正的主理人应是“价值枢纽”——
- 对行业:如贾玲以《你好,李焕英》主理人身份推动女性创作话语权;
- 对用户:如皮克斯主理人约翰·拉塞特,将技术革命(3D动画)转化为普世情感载体;
- 对团队:放弃“天才独裁者”人设,学奉俊昊在《寄生虫》中 credited 全体创作者。
结语:主理人的终极命题是“祛魅”
这场群嘲是市场的及时纠偏:当标签沦为遮羞布,唯有撕掉它,让价值裸泳者退场,让真正的创作者浮出水面。影视主理人的尊严不在红毯上,而在黑暗中观众未曾离场的座椅里。若我能坚持一件事,那便是:让公司门牌写着“内容服务者”,而让作品替我署名。